其实孩子的脾气就像情绪的信号灯。三岁的豆豆在幼儿园总爱和小朋友抢玩具,老师问他原因,他只会摇头。直到有一天,豆豆妈妈发现孩子在睡前会反复说“我一点都不喜欢幼儿园”,才意识到孩子可能是在用发脾气表达对分离的抗拒。孩子不会说“我害怕”,却会用最激烈的方式宣告“我不开心”。
有些孩子像被按了暂停键的闹钟。上小学的轩轩每次写作业时都要和妈妈闹脾气,不是把橡皮咬碎就是把铅笔折断。妈妈发现,孩子在幼儿园时就经常用这种行为来逃避任务,直到有一次她无意中听到孩子说“妈妈总是说我不行,我就是想证明自己”。原来孩子把发脾气当作一种自我证明的方式,试图通过失控来获得关注。
家庭氛围像隐形的绳索,悄悄束缚着孩子的情绪。小雨的爸爸总在孩子面前抱怨工作压力,妈妈却默默承担所有家务。小雨开始频繁地摔东西,不是因为玩具坏了,而是因为看到父母争吵时的痛苦表情。这种情绪传递让孩子学会了用破坏行为来表达内心的不安。
孩子的脾气有时是成长的脚手架。六岁的朵朵在学跳舞时总爱哭闹,不是因为练得不好,而是因为总被老师批评“动作太僵硬”。直到妈妈发现孩子每次练习完都会偷偷观察老师的表情,才明白孩子是在用发脾气测试界限。就像小树苗在风中摇摆,其实是寻找支撑的方向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信号发射器。有的孩子像小火山,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;有的孩子像小水滴,需要更多耐心才能渗透。作为家长,或许该学会蹲下来,听听孩子发脾气时的“密码”。当孩子把抱枕扔满房间时,也许只是想说“我好累”;当孩子对着墙壁大吼时,可能是在练习“我有情绪”。这些看似失控的时刻,其实是孩子在寻找表达的方式。理解这些,或许能让家长在孩子发脾气时,多一份温柔的接纳,少一些严厉的制止。毕竟,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,而发脾气,或许只是他们选择的表达方式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