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曾说,阅读是通往世界的窗户,可如今这扇窗却被钉上了铁栅。家长焦虑的源头往往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,他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于是将阅读训练变成填鸭式教学。当孩子在课堂上被反复要求"找出中心思想",在课外被逼着做海量题海,那些本该自由流淌的文字,渐渐变成了需要反复咀嚼的硬壳。
更值得深思的是,这种焦虑的传递并非单向。家长在辅导作业时的急躁情绪,会在孩子眼中化作对知识的畏惧。当一个孩子看到父母在书桌前反复检查答案,甚至因错别字而懊恼时,他内心对阅读的抗拒便会悄然滋生。这种情绪的涟漪,往往比课本上的文字更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认知。

其实阅读本该是种享受,就像孩童在沙滩上追逐浪花般自然。可当家长把阅读变成考试的预演,把书本当作应试的工具,孩子们便失去了探索的乐趣。那些在作文本上反复修改的句子,那些在阅读题前反复纠结的选项,都在无声地提醒着我们:教育的温度,正在被焦虑的寒流慢慢侵蚀。
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阅读的意义。当孩子捧起一本童话书时,他的眼睛里应该闪烁着好奇的光芒;当他在故事中与角色对话时,内心应当充满创造的冲动。但现实是,太多孩子在阅读时只盯着正确答案,仿佛每个字都带着审判的重量。这种转变,往往始于家长对"完美"的执念。
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制造焦虑,而在于点燃热情。当家长能放下对分数的执念,用轻松的心态陪伴孩子阅读,那些被压抑的求知欲或许会重新苏醒。毕竟,真正的阅读不是为了应对考试,而是为了在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空。
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