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家长,看着孩子第一次走进校园,心里难免七上八下。明明是开心的时刻,却总被孩子那句“我不想上学”或“我怕老师”弄得焦虑不安。其实,这种紧张和害怕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常见现象,就像小树苗第一次被移栽到新土壤,需要时间适应。
我曾遇到一位妈妈,孩子每天早上都哭着要抱,甚至把书包扔在地上。她发现孩子特别怕和妈妈分开,于是开始调整自己的方式:不再急着送孩子进教室,而是提前和孩子一起准备书包,把喜欢的文具放在最显眼的位置。孩子看到妈妈和他一起整理书包,反而不再抗拒,反而会主动说“妈妈,我今天带了新橡皮”。这种小小的仪式感,让孩子感受到“上学”不是可怕的分离,而是一次充满期待的冒险。
另一个案例是,小明在课堂上总是低着头,老师提问时他不敢举手,即使知道答案也缩在座位里。家长发现孩子害怕被老师关注,于是和老师沟通后,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“小明专属的举手动作”,比如轻轻拍桌子或举右手。当小明第一次成功举手时,眼里亮起了光,后来他甚至主动在课后问老师“我今天答对了吗”。这种被接纳的感觉,让孩子慢慢打开心扉。
有些孩子害怕作业,觉得写错字会被批评。我曾遇到一个女孩,每天晚上写作业时都会哭闹,甚至把作业本撕碎。后来家长发现,孩子其实不是怕写错,而是怕“写不好”。于是他们和孩子约定,每天只写一页作业,完成后一起看动画片。孩子逐渐养成了习惯,后来主动说“我今天写得比昨天好”。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,让孩子在成就感中建立信心。
社交方面的问题也常让家长头疼。小杰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,不愿意和同学说话。家长发现孩子其实不是不合群,而是不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。于是他们鼓励孩子参加班级活动,比如讲故事比赛或手工课。当小杰第一次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时,其他同学纷纷鼓掌,他后来主动和同学分享零食,甚至成了班级里的“小班长”。这种被认可的经历,让孩子慢慢融入集体。
其实,孩子害怕上学时,家长的反应比任何方法都重要。如果家长表现出焦虑,孩子会更紧张;如果家长用鼓励代替抱怨,孩子反而会勇敢。我曾遇到一位爸爸,孩子第一天上学后回家哭着说“老师打我了”,他没有责备孩子,而是先问“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吗?”当孩子说“老师表扬我了”,爸爸立刻说“太棒了,妈妈为你骄傲”。这种积极的回应,让孩子逐渐放下戒备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有的需要几天适应,有的可能需要几周。家长不必急于求成,可以每天和孩子聊一聊,了解他们的感受。比如问“今天最开心的事是什么?”“有没有遇到让你害怕的事?”通过倾听,家长能发现孩子的真实需求,再给出针对性的支持。
最重要的是,让孩子明白“害怕”是正常的,就像第一次学骑自行车会摔倒,但摔倒后继续尝试,就能学会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成长中的小故事,比如“你以前也怕过什么?后来怎么克服的?”这样不仅能缓解孩子的焦虑,还能教会他们面对困难的方法。
当孩子终于适应了学校生活,家长会发现,他们不仅学会了知识,更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。那些曾经的紧张和害怕,会变成成长的印记。家长的耐心和陪伴,就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