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遇到一个四岁的小女孩,她总是把幼儿园的积木据为己有。老师说她看到别人玩玩具就会大喊"那是我的",妈妈带她来咨询时,发现每次争抢后孩子都会躲在角落发抖。原来孩子害怕被抢走自己珍视的东西,这种恐惧感让她形成了保护性思维。当我们用"你是不是觉得这个玩具特别喜欢"代替"你怎么这么自私",孩子才慢慢愿意说出内心的真实需求。
有些家长习惯用"再这样就不要你了"这样的威胁,结果孩子变得更敏感。上周有个案例,妈妈发现儿子总是霸占沙发,她试着用"我们来玩个游戏,轮流坐沙发好不好",孩子立刻开始和妈妈讨论游戏规则。当孩子开始理解"分享"不是失去,而是获得更多可能性时,他们的行为就会自然改变。
教育孩子不能只靠说教,更需要创造体验。有个两岁宝宝总抢妹妹的玩具,妈妈没有直接批评,而是把两个孩子带到游乐场,让他们一起玩旋转木马。当宝宝发现妹妹也喜欢坐木马时,开始主动让出位置。这种通过共同体验建立的平等意识,比任何道理都更深刻。
当孩子表现出自私时,家长可以试着用"你看到小明没有玩具哭,是不是觉得他很难过"这样的提问,引导他们换位思考。有个五岁男孩总是把零食藏起来,妈妈用"我们来猜猜小明看到你藏零食会怎么想",孩子开始理解分享的意义。这种同理心的培养,需要家长持续用生活中的小事做引导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但自私行为背后往往藏着同样的需求。当家长用理解代替指责,用体验代替说教,用合作代替竞争,孩子就会慢慢学会如何与人相处。教育不是改变孩子,而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,这个过程需要耐心,需要智慧,更需要爱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