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室那白墙啊,都抖得跟筛糠似的。17岁的林小满突然把额头抵在膝盖上,指甲在实木椅面上划出五道白痕,那白痕刺得人眼睛生疼。她大喊:“她根本不是我妈!”这话就像颗哑弹,在安静得能听见针掉地上的屋里一直炸。
咱们平时总讨论原生家庭的伤害,可谁会去仔细瞧瞧藏在亲情褶皱里的愤怒啊。当女儿的拳头砸向母亲的脸,“不要脸”“神经病”这些话像子弹一样穿透血缘的屏障,这到底是亲情崩了,还是有啥更隐蔽的求救信号呢?
先来说说“爱的倒刺”。林小满的骂声里藏着好多事儿。早上母亲掐她后颈催她起床,还说她“像条死鱼”;数学考89分,换来的是“隔壁老张家女儿都满分”的叹息;生理期肚子疼,母亲递来的热水杯里还有半根没洗的芹菜。这些事儿就像倒刺,扎进青春期敏感的肉里,最后“砰”地一下爆发成大火。
再说说“镜像里的战争”。咨询第三周,林小满突然盯着我眼睛说:“您知道吗?我骂她的时候,她眼睛里的光跟我一模一样。”这相似性就像代际创伤的幽灵冒出来了。母亲用尖刻的话保护自己,女儿也学会了。就像两面扭曲的镜子,照出彼此最害怕的样子。
然后是“暴风雨后的彩虹”。我们玩“情绪翻译”游戏,把“你根本不在乎我”换成“我需要被看见”,“你从来都做不好”变成“我害怕让你失望”。当林小满颤抖着对母亲说“我讨厌你,但更害怕失去你”时,咨询室的白墙都暖和起来了。原来最锋利的剑,外面包着最软的刀鞘。
最后是“爱的辩证法”。有天深夜,林小满发了张母亲病床前的照片,曾经骂人的女儿正用棉签沾水给老人润嘴唇。她说小时候发烧,妈妈整夜抱着她转圈。那些被愤怒遮住的记忆,在月光下都显出来了。原来骂声也是爱的一种表达,暴烈是亲密的“副作用”。
咨询结束那天,林小满在记录本上画了棵缠绕的树,母亲是主干,女儿是枝桠,根在土里紧紧握在一起。或许所有的伤害,都是为了让我们更懂爱这场“密码战”!大家说说,是不是这么个理儿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