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孩子说“不想学”的时候,他们心里真正想表达的,可能是“我累了”“我害怕”或者“我需要被关注”。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说过:“人最后的自由,是选择回应的方式。”咱别老用“必须完成作业”这种大道理去压孩子,不妨蹲下来,看着他的眼睛,说:“你现在是不是感觉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,特憋屈?”
咱得换个思路来帮孩子学习。
把“必须”变成“或许”。咱可以跟孩子说:“今天咱先做两道题,剩下的明天再弄,咋样?”或者问:“你觉得用乐高积木摆几何图形,会不会比画图好玩多了?”给孩子点选择的余地,就像给焦虑的小火车装上了刹车片,让它稳稳的。
让知识长出翅膀。历史课可以变成穿越剧本,咱和孩子一起角色扮演,重现丝绸之路的热闹场景;物理公式也能变成厨房里的魔法实验,用微波炉观察分子“跳舞”。当知识不再被困在试卷上,学习就跟探险一样刺激。
家庭就像个隐形的磁场。咱在餐桌上聊天的时候,就可以分享点有趣的事儿,比如说:“妈妈今天开会,同事说我做的PPT跟你的画册一样生动。”这种分享可比“你要向爸爸学习”管用多了。孩子书桌前的台灯也不用一直亮着,偶尔让他在星空下读诗,专注力就跟潮汐似的,自然涨落。
孩子考砸了,咱别老说“下次要努力”,可以问他:“这次考试像啥?是过山车还是迷宫?”把错误当成故事素材,分数就不会像审判的利剑一样吓人了。就像园丁不会嫌种子发芽慢,孩子成长也得有点耐心。
陪伴可是无声的锚点。心理学里有个“安全基地”理论,说孩子得知道,不管外面风雨多大,总有个温暖的港湾等着他。咱不用一直像个严师似的盯着孩子,偶尔放下辅导书,跟孩子一起在雨中踩踩水坑。那些笑声会悄悄钻进孩子的记忆里,以后他面对困难就更有底气啦。
到了晚上,乐乐的书桌上多了一盏星星灯。他正拿着彩笔在作业本边上画太空船呢,铅笔字旁边,歪歪扭扭地写着:“今天算式把我打败了,但明天我要用火箭把它们都发射出去!”
教育可不是把水桶填满,而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焰。咱要是能在荆棘里找到星光,学习就会变成孩子和世界温柔对话的方式啦!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