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个男孩叫小杰,父母都是高知,从小对他要求严格。每次考试排名下滑,孩子就会把课本撕碎扔进垃圾桶。老师发现后找家长沟通,结果家长更着急了,开始频繁检查作业、安排补习班。孩子却越来越沉默,甚至在课堂上偷偷哭。这种高压环境下,孩子对学校自然会产生恐惧。
也见过不少孩子因为人际关系问题抗拒上学。小美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,她总是独来独往,但最近发现班上同学在背后议论她。有一次她主动和同桌说话,对方却说“你别烦我”。孩子回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妈妈发现她书包里塞满了纸条,全是“我不想上学”的字句。这种被孤立的感觉,对孩子的心理打击远比想象中大。
有些家长会问,孩子只是想回家,是不是有什么心理疾病?其实更多时候是缺乏安全感。小浩的爸爸是出租车司机,妈妈在超市工作,平时很少陪孩子写作业。孩子成绩下滑后,爸爸会说“你再这样就别上学了”,这种威胁反而让孩子对学校产生更深的恐惧。孩子需要的不是惩罚,而是被理解的温暖。
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沟通桥梁。有位爸爸分享了他和儿子小阳的转变,以前一到上学时间就争吵,后来他每天早上给孩子做早餐,边吃边听孩子说学校的事。孩子一开始只说“不想去”,后来慢慢聊到“老师总说我上课讲话”。这种倾听比说教更有力量,孩子会逐渐敞开心扉。
其实很多孩子抗拒上学,是因为在学校找不到归属感。小乐是转学生,刚到新学校时总被同学嘲笑方言。有一次她偷偷在课桌里藏了小毯子,课间就蜷缩着睡觉。老师发现后,特意安排她和性格温和的同学同桌,还鼓励她参加演讲比赛。现在小乐每天放学都主动和同学分享零食,这种改变让家长惊喜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有的需要安静的环境,有的需要更多的关注。有个女孩叫小婷,父母总在她写作业时讨论工作,孩子觉得家里像办公室。后来父母调整了时间,把晚饭后改为亲子时光,一起散步聊天。孩子开始期待上学,因为能和同学分享学校的新发现。
其实孩子不想上学,往往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需求。有位妈妈说,孩子每次说“我要回家”,其实是因为觉得作业太难,想让妈妈帮忙。当家长真正理解孩子的情绪,而不是简单地责备,问题反而迎刃而解。有时候,孩子需要的不是改变学校,而是改变家庭的相处方式。
教育不是单行道,而是双向奔赴。那些说“我要回家”的孩子,或许只是在寻找一个能接纳他们情绪的港湾。当家长愿意蹲下来,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,用孩子的方式表达关心,学校和家庭就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双翼。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,因为他们的世界本就充满期待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