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能想象吗?清晨六点,五岁的朵朵干了件大事,把妹妹的奶嘴扔进垃圾桶,奶瓶砸地板那脆响,直接把全家都给震醒了。这可不是她第一次“搞事情”,之前还老“没收”妹妹玩具,就跟去年把表弟生日蜡烛藏衣柜一样。这些事儿看着孩子挺任性的,他们就像不小心闯进人类世界的刺猬,用自私这尖刺来对付成长的不安,给自己搭心理防护墙呢!
咱来看看咋解决孩子这“自私病”。
【第一步: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】 乐乐把幼儿园发的饼干全塞书包,妈妈没马上说教,直接掏出手机说:“咱来玩个游戏呗!”咔嚓,先给鼓鼓的书包来一张,这就是个“小粮仓”;再咔嚓,给空荡荡的储物柜来一张;又咔嚓,给老师发饼干时的笑容来一张。三张照片一摆,孩子突然指着第二张说:“这里少了一块,是给隔壁班小美姐姐的。”好家伙,原来每块饼干都藏着善意呢!
【第二步:把“分享”变成“魔法仪式”】
七岁的航航老把绘本藏枕头底下,直到有个暴雨天,看到流浪猫在屋檐下瑟瑟发抖。爸爸就提议:“咱把最旧的故事书折成小船,放雨里送它回家。”泛黄纸页载着猫粮漂向猫窝时,孩子突然说:“下次我用新绘本折更大的船。”这把利他行为搞成仪式的魔法,比说教可有用多啦,让“分享”稳稳扎根!
【第三步:建造“情绪安全岛”】 朵朵又抢妹妹玩具车,妈妈没没收玩具,带她去阳台说:“看,云朵在玩抢帽子游戏呢!”用棉花糖当云朵,毛线球当帽子,看着“棉花云”你追我赶。孩子笑出眼泪时,妈妈轻声问:“要是你帽子被抢了啥感觉?”这么把冲突场景艺术化,共情的闸门就悄悄打开啦。
【第四步:用“成长储蓄罐”记录微光】 六岁的童童主动分享玩具,爸爸就往罐子里放颗星星糖,而且这些糖要等到除夕夜才能换礼物。等孩子发现分享攒的星星比自己独占时多,这罐子里的糖就成“心灵存折”啦。这延迟满足的办法,能让孩子利他行为越来越好。
到晚上,朵朵主动把新买的彩虹蜡笔分给妹妹。月光透过窗户,在蜡笔盒上照出七彩光斑,就跟孩子的心灵一样,那些自私的刺,在爱的滋润下,慢慢变成守护别人的温暖羽翼。教育这事儿,说不定就藏在这些看着笨笨的尝试里,就像用童话糖衣包现实苦药,让孩子成长的痛变成破茧的勇气!大家也赶紧试试这些办法,说不定你家“小刺猬”也能变成小天使呢!
最新评论